1.高桥。 2.屋梁。 3.高挺。 4.即膏粱。高,通“膏”;梁,通“粱”。
高梁在春秋晋地,在今山西临汾市东北。
高桥。
《韩非子·外储说右下》:“兹郑子引輦上高梁而不能支。兹郑踞辕而歌,前者止,后者趋,輦乃上。”
屋梁。
晋傅玄《琵琶赋》:“素手纷其若飘兮,逸响薄于高梁。”
高挺。
《醒世姻缘传》第十八回:“鼻相不甚高梁,眼睛有些凹塌。”
即膏粱。高,通“膏”;梁,通“粱”。
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:“高梁之变,足生大丁。”王冰注:“高,膏也;梁,粱也。”参见“膏粱”。